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备受好评的历史脑洞小说——《红楼:我的签到系统能打爆蛮族》!本书以贾荀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作者“辉徳镇的郑叮叮”的文笔流畅且充满想象力,让人沉浸其中。目前小说已经更新221837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红楼:我的签到系统能打爆蛮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为维系挛鞮氏族的统治,他必须在北疆取得一场大胜。否则即便回到草原,挛鞮氏族也难以继续统领各部。
蛮族的道理很简单:若王族无力统御,自会有强者取而代之。
深思熟虑后,挛鞮冒顿终于下定决心。
两日后,北疆行营帅帐中,英国公等人接到贾荀所部战报,皆震惊不已。
宁远侯难以置信:“大帅,忠静候,这战报是否太过骇人?”
“忠武将军仅率千余人,竟能直捣蛮族王庭,斩敌近十二万,攻破王庭,还生擒了蛮族阏氏。”
忠静候振奋道:“战报属实,皇城司密探全程随行。”
“皇城司乃陛下亲军,断不敢与贾荀串通虚报。”
“此等消息已经核实,国朝立国一百二十载,唯忠武将军贾荀立下如此奇功。”
“北疆战事结束后,国朝怕是又要多一位国公了。”
“宁远侯,府上二郎也在忠武将军麾下,凭此军功封侯指日可待,一门双侯,宁远侯可谓后继有人。”
宁远侯顾颜开心中暗喜,表面仍谦逊:“忠静候过奖了,犬子不过是沾了忠武将军的光。”
英国公笑道:“好了,国朝有忠武将军与致果校尉这般年轻才俊,我等老辈也可安心了。”
“当务之急是接应他们返回北疆防线。”
“宁远侯,明日佯攻的人选可定下了?”
宁远侯稍作迟疑:“威北将军沈从兴,大帅与侯爷意下如何?”
沈从兴乃永和帝妻弟,当朝国舅。
此次北疆大战,沈皇后为激励将士,特将幼弟送至前线。
明日接应贾荀部,需率骑兵佯攻浑邪部,为贾荀部打开通道。
此役风险低而战功显赫。
英国公与忠静候相视颔首,齐声道:“威北将军确是上选。”
既为向皇后示好,三人皆无异议。
不多时,威北将军沈从兴便接到了北疆行营的调令。
沈从兴读罢军令,喜形于色。
自抵北疆以来,英国公等人唯恐国舅有所闪失,皆派他执行无关痛痒的差事,安稳无虞。
这令自诩文武双全的沈从兴心生不忿,认定英国公等人有意压制,不令其建功。
此前在帅帐中提议出城迎战蛮族的将领,实为受沈从兴暗中指使。
然此议终被英国公驳回。
如今得此良机,沈从兴决意要让北疆众将见识,他沈从兴亦是当世良将,不输于任何人。
次日黄昏,北疆阳朔城外二十里,蛮族浑邪部正于此休整。
浑邪部乃蛮族三十六部中强支,实力仅次于四大部族。
此番随挛鞮氏南下,浑邪王调集万骑参战。
至北疆后,浑邪部即被遣往阳朔一带,奉命攻城。
阳朔乃北疆要塞,驻军两万。
浑邪部皆骑兵,无攻城器械,难以破城。
浑邪王心知此乃挛鞮氏借机削弱其部之举。
故虽大张攻城之势,实则进展迟缓。
五日攻城,伤亡不过数百,敷衍了事。
浑邪部主力实则用于劫掠守备空虚的边镇。
纵北疆行营已行坚壁清野,仍有疏漏可乘。
浑邪部劫掠十余日,所获颇丰。
此刻,浑邪王正于帐中大啖烤羊腿。
忽有护卫入帐急报:
“大王,斥候来报,前方出现周军骑兵数万,约两三万之众。”
浑邪王惊问:
“周军增援阳朔了?”
“阳朔城安然无恙,周军何故遣如此多骑兵前来?”
护卫垂首:
“卑职愚钝,不明周军意图。”
“大王,周军势大,是否暂避锋芒?”
浑邪王略作思忖:
“除这两三万骑兵,可另有伏兵?”
护卫忙答:
“二十里内,未见其他周军。”
浑邪王大笑:
“好!周军竟如此托大,敢与我草原铁骑野战。”
“速集部落勇士,教周军知晓谁为草原之主。”
“集结后以游斗为主,勿正面冲阵,自两翼骑射扰敌。”
“遵命!”
浑邪部万骑迅即整军,迎向周军骑兵。
周军阵中,斥候飞驰至主将威北将军沈从兴马前禀报:
“将军,浑邪部万骑已被我军引出,正朝此处而来。”
沈从兴颔首:
“甚好。一刻钟后发信号,令阳朔守军接应忠武将军部入城。”
身旁副将问道:
“将军,我军任务将毕,是否当返阳朔城?”
沈从兴摆手:
“回城?此言差矣。”
“浑邪部仅万骑,我军有两万六千骑。”
“三倍于敌,未战先退,岂不助敌气焰?”
“全军备战!”
副将失色:
“将军,大帅军令是接应忠武将军部回城,未令与浑邪部交战。”
“若擅自出击,乃是违令啊!”
沈从兴不以为然。
“忠武将军领千余兵马便能击溃蛮族十万大军,我们以多打少,难道还会输给浑邪部?”
“即便大帅和宁远侯有意见,也无须在意。”
“自古以来,哪有打了胜仗还要受罚的道理。”
副将神情犹豫。
“但、但是……”
沈从兴一脸烦躁。
“少废话!我才是骑兵主将,行营若要追究,一切军法由我承担——现在,执行军令!”
副将见他态度坚决,只得低声叹息。
一刻钟后,阳朔城头升起焰火信号。潜伏在七里外的贾珅部队立即策马奔向城池。
此时浑邪部万骑已与沈从兴部正面相遇。
沈从兴确实志大才疏。
他毫无军事才能,只觉得贾珅能以少胜多,自己手握两万精骑,对付浑邪部定然易如反掌。
正所谓一将无能,三军受累。
面对浑邪万骑,沈从兴竟直接下令全军冲锋。
浑邪王见他如此指挥,不禁放声大笑。
浑邪骑兵不需指令,当即调转马头佯装败退,引诱周军追击。
沈从兴见敌军望风而逃,立即下令加速追赶。
他转头对副将笑道:
“看见没有?所谓蛮族铁骑不过如此。”
“若是本将当初领兵,照样能像忠武将军那样大破蛮军。”
追逐三十余里后,浑邪骑兵突然反击。
擅长骑射的蛮族兵分两路包抄两翼,箭雨倾泻而下。
仅一刻钟,周军两翼就折损三千余人。
沈从兴惊惶失色。这两万六千骑兵是北疆三分之一的精锐,更是皇上倾注心血打造的部队。
如今因他的失误,正在被敌军肆意屠戮。
“撤退!全军撤退!”
沈从兴再不敢妄想建功,只想保住剩余兵力。
但浑邪骑兵紧追不舍,持续袭扰两翼。
蛮族骑兵始终避免近战,凭借骑射不断远程攻击。
沈从兴眼睁睁看着部下接连倒下,心中悔恨交加。
直至阳朔城下,蛮族骑兵方才收兵。
清点伤亡时,发现竟折损七千余骑。
沈从兴面无人色,深知大祸临头。
深夜北疆行营,贾珅正与英国公等人叙话。
英国公端详着少年将军感叹:
“忠武将军年方十六就有如此作为,颇有祖上遗风。”
贾珅谦逊一笑:
“大帅过誉,末将些微功劳,不敢与先祖相比。”
宁远侯接话道:
“将军何必过谦?那日在骑兵军营,我与忠静候便看出将军非比寻常。”
“此番深入草原立下大功,真乃少年英雄!”
“我家次子随将军出征也沾了光,还要多谢将军提携。”
贾珅闻言微微颔首,笑而不答。
“宁远侯言重了,致果校尉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实为北境战事中的一大助力。”
“可见宁远侯不仅为国柱石,教子亦有良方。”
一番寒暄过后,忠静侯史鼎神色凝重,开口询问:
“威北将军不是奉命佯攻接应么?为何迟迟未归?”
“按理说,忠武将军所部既已返回阳朔城,他们早该抵达才是。”
话刚说完,一名亲兵神色仓皇地奔入帅帐。
“禀大帅、诸位将军!”
“威北将军沈从兴违抗军令,率骑兵与浑邪部血战。”
“因指挥失当,骑兵军团阵亡逾七千,伤者五千余。”
“威北将军已率残兵退回阳朔城,此刻正在营外跪候大帅发落。”
英国公闻言,浑身颤抖,几欲昏倒。
“荒唐!简直岂有此理!”
“把他押进来!”
宁远侯与忠静侯连忙上前搀扶。
“大帅请息怒,保重身体要紧。”
英国公摆了摆手。
“二位不必担心,不过一时气急罢了。”
“谁能想到,一个简单的接应任务,竟酿成如此大祸。”
“是我用人失察,辜负了陛下信任。”
宁远侯急忙接话:
“大帅切莫自责,沈从兴乃我举荐,是我眼光短浅,荐了个眼高手低之人。”
“请大帅治罪。”
说罢,宁远侯跪倒在地。
忠静侯见状,亦随之跪下。
“大帅,沈从兴一事乃我等共议,若有罪责,理当共担,岂能由大帅一人承担?”
英国公将二人扶起,沉声道:
“我身为北疆行营元帅,自当负起全责。”
“不必多言。”
“来人,带沈从兴入帐。”
“遵命。”
两名亲兵押着沈从兴入内,跪于帐中。
沈从兴面色如纸,发丝散乱,一身狼狈,全无往日威仪。
英国公冷冷扫了他一眼。
“沈从兴,你可知罪?”
沈从兴伏首颤声答道:
“回大帅,末将违抗军令,致使骑兵损兵折将,罪该万死。”
英国公语气凛冽:
“你既已知罪,那便最好。”
“依军法,你当处斩。”
“然你身为皇亲,本帅无权杀你。”
“此事我将上奏陛下,由圣意裁断。”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即日起革去你威北将军之职,重责四十军棍,随后遣返京都,听候陛下发落。”
沈从兴颓然应道:
“谢大帅不杀之恩。”
随即被亲兵拖出行刑。
处置毕沈从兴,英国公无力跌坐椅中。
“陛下日夜操劳,自国库艰难筹措银两,方在北疆组建这八万骑兵。”
“本为将来荡平蛮族之患。”
“如今骑兵未立寸功,却已损折至此,教我如何向陛下交代……”
忠静侯闻言叹息。
“其中原委,便由末将起草奏章,我等三人联名上呈陛下吧。”
宁远侯亦点头附议。
“也只能如此了。”
“忠武将军,你连日征战辛苦,先回营歇息,明日帅帐议事,切莫忘记。”
贾荀应声道:
“末将领命,告退。”
出了帅帐,贾荀返回营地。
帐中,顾廷烨与慕容兰正由医官包扎伤势。
顾廷烨见贾荀进来,立即出声。
“将军来得正好,让医官给您处理下箭伤吧。”
贾荀略一颔首,卸下甲胄。
医官利落地为他清洗伤口、敷药包扎。
待医官退下,贾荀与顾廷烨、慕容兰闲谈起来。
听闻沈从兴之事,顾廷烨叹道:
“骑兵营俱是精锐,虽不及我等千余铁骑,却也相差不远。”
“沈从兴统领两万余骑,竟被浑邪部万骑击溃,未取他性命已是宽宥。”
慕容兰接话:
“兵弱弱一个,将弱弱一军。”
“北疆诸将长于守城,却疏于骑兵大兵团作战。”
“如将军这般精通骑战的将领,放眼大周实属凤毛麟角。”
“当初将军率我等直冲蛮族左大将呼延巴雅尔军阵,尚且伤亡惨重。”
“沈从兴这等承荫庸才,竟敢如此用兵,实在可笑。”
贾荀轻叹:
“大兵团骑战,多始于两翼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