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选的一篇历史脑洞小说《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萧然,作者搬砖猫猫头,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这本历史脑洞小说目前连载,更新了510309字。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朕已非皇上,老伙计,你也老了。”朱棣望着陪伴自己数十年的内侍。
“在奴婢心中,您永远是皇上!未曾想还能再见天颜!”王忠泪流满面。
“你年事已高,朕已嘱咐老大为你安排去处,安度晚年吧。”
“谢皇上!”
“退下吧。”
萧然瞧见地上的古玩字画,多为珍品。
“老爷子,这是何意?”
“这些物件价值不菲,在大明亦能售得高价,带回后世更甚。”
“您缺钱?”
“你帮了老头子这么多,给你说亲事你推辞,只能送你些小物件了。”
“这东西在大明朝或许价值连城,带回去就未必了。”萧然将字画放回原处。
“这些不都是古董吗?不是年代越久远越珍贵?”朱棣拾起那幅字画。
“可我们走了近路,带回去用现代技术一检测,发现年代不符,就会被当成赝品。文物交易本就诸多限制,有时反而惹来麻烦,不如黄金来得实在。”
朱棣虽不明白其中缘由,但见萧然如此坚持,也就不再勉强。
“那便不带这些,让太子准备些黄金吧!”
“其实不必破费,银钱足够用了。”
朱棣凝视着萧然,“小兔崽子,等此间事了,让太子去诊治一番吧!”
既然朱棣开口,萧然自然应允。
朱棣不忍见朱高炽仅当十个月皇帝就撒手人寰,对长子身体状况,他心中亦有愧疚。
如今朱棣想尽力弥补。
“好,此事包在我身上。”
“给老头子讲讲太子和太孙的功绩吧!日后面见太祖高皇帝,也好多些谈资,让祖宗知道朕的后人个个争气。”
“此言有理!”
萧然与朱棣相对而坐。
“太子殿下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发展农耕,与民休养。赦免了建文旧臣, ** 冤狱,废除苛政。军事上整顿武备,停止了永乐年间的连年征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仁宣之治’奠定根基。”
“这确实是老大的作风,朕毫不意外。”朱棣面露欣慰。
永乐年间征战频繁,仅北伐就达五次,每次皆举全国之力。
不仅北方战事不断,安南、倭寇等边患亦需派兵 ** 。
“太子不仅收拾了老爷子留下的烂摊子,更为好圣孙朱瞻基铺平了道路。”
“先前听你提及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二者相较如何?”
“老爷子在位时虽称永乐盛世,但大明国力鼎盛之时,当属仁宣之治。”
朱棣开怀大笑,眼中满是自豪。
子孙有出息,比他自己建功立业更令人欣慰。
“老大,干得漂亮!好圣孙也不负众望!”朱棣连连点头,“仁宣之治,大明鼎盛之世,朕见太祖高皇帝也可挺直腰杆了。”
“按原本历史轨迹,太子殿下尚未施展抱负,继位次年便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即便如此,殿下仍在竭力修正老爷子的政策。”
“他宽厚仁德,选拔贤才,减免赋税,振兴科举。可惜天不假年,病榻上的太子殿下临终之际,仍不忘叮嘱儿子要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拍了拍萧然肩膀,”这回你得帮帮老头子,老大辛苦一辈子,该让他享享福了,不当皇帝也罢,多活几年也好。”
朱棣再次向萧然恳求。
“老爷子放心,我一定尽力。”
萧然所处的时空已是改变后的历史轨迹,他正努力让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朱高炽与朱瞻基这对父子 ** 在位时间实在太短,两人相加仅十一年,却开创了大明国力鼎盛的”仁宣之治”。
“你接着说!”
萧然继续道:”从太祖到您都采用严刑峻法,虽利于整顿朝纲,却也激化了内部矛盾。太子殿下以宽厚著称,主张慎用刑罚。而太孙殿下更提倡礼法并重,将道德教化与律法结合。”
“减轻刑罚并非纵容,对 ** 污吏依旧严惩不贷,对官员考核同样严格。两位陛下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太子时期朝臣畅所欲言,君臣相得传为美谈;太孙常以汉文帝、唐太宗自勉,鼓励臣子进谏。”
朱棣欣慰颔首:”好!很好!”
“他们体恤民情,重视农桑,提倡节俭,积极赈灾。虽居九重宫阙,心系田间地头。太子安置流民,开放山林;太孙兴修水利,亲撰《耕夫记》指导农耕。农事兴则百业旺,帝国呈现勃勃生机。”
朱棣对长子理政能力早有认知,但孙儿朱瞻基的治世之才却令他惊喜。
“太孙能继承老大治国之道,倒是出乎老头子意料。”
“老爷子,太孙殿下实乃大明最全才的 ** 。冲锋陷阵不输于您,治国理政堪比太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唯一遗憾是在位仅十年光景。”
“十年?为何如此?”
“战场上旧伤太多,暗疾缠身所致。”
朱棣眼眶发红:”说来他们父子这般,老头子难辞其咎。”老皇帝语气中满是自责。正是他的征伐拖垮了朱高炽,也给朱瞻基留下满身伤病。
“老爷子,莫要自责,此事岂能怪你?太子与好圣孙皆是为大明江山谋划,况且如今尚有转圜余地。”
朱棣颔首。
“好圣孙虽寿数不永,然其治国有方,在位期间躬亲政务,政绩斐然。”
“史家将仁宣之治与成康、文景、贞观并称,足见其盛世气象。”
“若我等不来,老大会对老二老三下手吗?”朱棣追问。
“断然不会!”
“那二人之事最终如何收场?”朱棣深知朱高煦与朱高燧的秉性,绝非轻易退让之人。
“好圣孙亲率王师平叛,然其处置得当,未动干戈便化解危机,堪称完满。”
“妙哉!此子智勇双全!”朱棣对朱瞻基愈发赞赏。
若朱瞻基在位日久,其功业当更为恢弘。
“诚然,好圣孙可保大明三代昌盛!”
萧然所言三代,实指朱祁钰、朱见深与朱祐樘。
“小崽子,你只说到太孙便戛然而止,莫非其后国运衰微?”朱棣已有所察觉。
“今日喜庆,不提也罢。”提及朱瞻基之后的朱祁镇,徒增烦忧。
“盛极必衰,此乃天道,但说无妨。”朱棣苦笑,“他日面见太祖,总需有个交代。”
“正如大唐,开元盛世后遭安史之乱,国势遂颓。”
朱棣沉声道:“你既言仁宣乃大明鼎盛,想必其后亦有变故?”
“朱祁镇统五十万精锐亲征,全军覆没,良将尽殁。”
朱棣闻言攥紧拳头,虽知国运有变,未料惨烈至此。
“全军覆没?”朱棣难以置信。
“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尽丧,樊忠等随您征战多年的老将皆殉国。”
朱棣抚胸长叹:“不肖子孙!不肖子孙啊!”
“老爷子且宽心,历朝皆有此劫。强秦六世基业,毁于胡亥之手,或许此乃天意。”
朱棣黯然道:“大明四代积累,竟毁于一旦。”
他直接将建文帝朱允炆略过。
“盛衰循环本是常理。所幸朱祁镇之后,尚有两位明君力挽狂澜。”
“后二者功业如何?”朱棣急切追问。
“一位收拾残局,另一位实为中兴之主。”
朱棣气得直咬牙,“这败家子一个人糟蹋了四代人的心血,还得让后面两位皇帝替他擦屁股,真是个混账!”
萧然暗自腹诽:何止两位,算上朱祁钰可是三位呢!
“老爷子,咱不提这事了。”再说下去萧然都想穿越到朱祁镇的世界揍他一顿。
萧然起身想出去透透气,实在不想再谈朱祁镇的糟心事。
“你之前说于谦是国士无双,力挽狂澜,到底怎么回事?瓦剌鞑靼还不至于让大明 ** 吧?”朱棣追问道。
“老爷子,说出来怕您受不住,咱们聊点高兴的吧。”萧然实在不忍心说。
“迟早要知道,现在不说以后见了太祖也得说。现在说了老头子还能有个准备。”朱棣拽着萧然坐下,非要听于谦的事迹。
“朱祁镇兵败被俘了!”萧然一开口就是重磅消息。
朱棣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被…被俘了?”
萧然沉重地点点头。
“奇耻大辱!不肖子孙!该杀!”朱棣怒发冲冠,恨不得提刀砍人。
萧然都不知该如何继续往下说。
“老爷子您消消气,别气坏身子。”
朱棣深吸几口气,“你接着说,老头子撑得住。”
“瓦剌太师也先抓了朱祁镇后左右为难,他弟弟建议留着皇帝讨要赎金。于谦等人当机立断,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严令边关将领不得理会瓦剌的勒索。”
“这废物怎么不去死!”朱棣恨得牙痒痒。
“老爷子您冷静…”
朱棣喘着粗气道:“于谦做得对!后来呢?”
“也先勃然大怒,率军直逼京城,此时守城兵力薄弱,局势危急,朝中多有南迁之议。”
“后来怎样?”朱棣急切追问。
“仍是于谦挺身而出,驳斥南迁主张,厉声道‘倡南迁者当斩,京师乃社稷根基’,誓不让大明步南宋后尘。”
朱棣神色稍缓,“于谦!真乃栋梁之臣!之后呢?”
“于谦劝朱祁钰暂避锋芒,自己留守御敌,但朱祁钰誓与京城共存亡。”
“还算有骨气,未辱没先祖威名。”
萧然继续道:“于谦统筹防务,朱祁钰亦披甲上阵,全城军民同仇敌忾,以少胜多击退瓦剌,反令其损兵折将。”
“后世赞于谦擎天保驾,延续大明国祚二百载,堪称砥柱中流,独撑危局。”
“好!化险为夷!朱祁钰亦不负朱家血脉!”
朱棣心绪难平,此战若败,大明恐将分崩离析,或如南宋般苟且偏安,皆非他所愿见。
“仁宗驾崩后,于谦遭排挤远离中枢,直至社稷倾危之际方被起用,挽狂澜于既倒。”
朱棣肃然颔首,“若无于谦…实难预料,国士之称当之无愧!”
“瓦剌为乱大明,后将朱祁镇放归。”
朱棣目光骤冷,深知此乃离间之计。
“后续如何?”
“数年后朱祁镇夺门复辟,诛杀朱祁钰及其旧臣,包括救国功臣于谦!”
朱棣怒极攻心,几欲呕血。
“孽障!昏聩至此!我朱氏怎出此等逆种!”
“诛杀于谦令朱祁镇遗臭万年,沦为史册中最劣之君。”
朱棣面如死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