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文君
扫文推文 拯救书荒
事世顺意小说的免费电子版在哪里可以下载或阅读?

事世顺意

作者:会飞的小蜡笔

字数:114800字

2025-10-19 08:04:15 连载

简介

备受瞩目的游戏体育小说,事世顺意,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会飞的小蜡笔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如果你喜欢阅读游戏体育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事世顺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新学期伊始,校园里梧桐叶还未泛黄,空气里却已有了不同于暑期的秩序感。

教室重新分配,李佳意和陈浩、王胖子依然同班,而林晓晓、周小雨和赵琳则分到了隔壁班级。

张薇转学的消息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便迅速平息,她的座位被一个新来的转校生取代,仿佛她从未存在过。

课间,陈浩勾住李佳意的脖子,咋咋呼呼:“佳意!一个暑假不见,感觉你小子又深沉了!说,是不是背着我们干什么大事了?”

李佳意不动声色地挣脱开来,淡淡道:“能干什么,天天都在写作业。”

“切,没劲。”

陈浩撇撇嘴,又凑过来

“对了,听说隔壁班林晓晓她们搞了个什么……反霸凌小组?还挺像模像样的。上学期那事儿之后,她们这是要立旗号啊?”

李佳意翻着下节课的课本,眼皮都没抬:“嗯,听说了。”

王胖子在一旁插嘴:“我觉得挺好,咱们学校有时候是有点……嗯,弱肉强食。有点规矩挺好。”

李佳意看了王胖子一眼,没说话。环境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张薇走了,但滋生张薇的土壤未必已经改良。

互助机制的想法很好,但真正落地,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果然,开学第一周,小组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放学后,原小组核心成员约在学校小花园的凉亭里开会。

赵琳眉头微蹙:“我和吴峰把我们的初步方案跟班主任和德育处王老师汇报了。”

“反应如何?”林晓晓关切地问。

“态度是支持的,”

吴峰推了推眼镜,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但也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生观察员’的权威性如何确立?介入的尺度如何把握?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可能被指责为‘多管闲事’甚至‘拉帮结派’。学校方面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更成熟、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并且……他们建议,观察员最好由各班班委兼任。”

“班委兼任?”

孙婷婷叫了起来

“那不等于形式主义吗?有些班委自己就是……”

她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

有些班委或许成绩好、有组织能力,但未必具备足够的同理心、敏锐的观察力,或者敢于站出来说话的勇气,甚至本身可能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强势方”。

周小雨小声说:“而且……有些被欺负的同学,可能根本就不敢跟班委说。”

凉亭里一时沉默。

学校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他们的建议也确实可能让机制流于形式。

李佳意一直安静地听着,此时才开口:“学校的担心有道理,观察员需要培训,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我们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观察员指引》,明确职责边界、介入流程、保密原则和寻求老师支持的时机。至于人选……或许可以采取‘班委为基础,自愿者补充’的模式,但自愿者需要经过小组推荐和初步面试。”

他顿了顿,继续道:“最重要的是,机制运作的核心不是‘审判’,而是‘支持’和‘引导’。观察员的首要任务是发现苗头、倾听求助、初步调解,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给指定的信任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学校看到,这不是学生在争夺管理权,而是在配合学校,构建更积极的校园氛围。”

他的声音平稳,条理清晰,一下子驱散了众人心头的迷雾。

林晓晓眼睛一亮,看向李佳意:“对!我们应该强调我们是‘辅助者’和‘早期预警系统’的角色。观察员更像是……像是班级里的‘安全员’或者‘朋辈辅导员’。”

赵琳也舒展了眉头:“李佳意说得对。我们可以把《观察员指引》做出来,连同我们修改后的方案,再次跟学校沟通。人选问题,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谈。”

方向明确后,小组再次行动起来。李佳意和林晓晓主动承担了《观察员指引》的起草工作。

那几天,他们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图书馆或者空教室里讨论、修改。

李佳意发现,和林晓晓合作很顺畅。

她心思细腻,能考虑到很多细节和不同性格同学可能产生的感受;

而他则长于架构和逻辑,确保指引的严谨和可操作性。他们互相补充,效率很高。

有一次,在讨论到“如何应对否认和反咬”时,林晓晓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

“有时候,最难的或许不是面对施害者,而是周围人的沉默和误解。”

李佳意看着她,想起上一世听闻的、关于她后来的一些零星消息,心中了然。

他沉默片刻,说:“所以指引里要强调,观察员在介入时,尽量不单独行动,注意保留非侵犯隐私的客观记录,比如时间、地点、大致情况,不是为了对质,而是为了在需要时,能向老师清晰陈述。”

林晓晓点点头,眼神里带着感激和一种被理解的慰藉。

她拿起笔,认真地将这一点记下。

窗外,夕阳西沉,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交织在铺满草稿纸的桌面上。

《观察员指引》和修改后的方案最终赢得了德育处的初步认可。

学校同意在职二年级进行试点,观察员人选也采纳了小组的建议,以班委和小组考察推荐的自愿者相结合。

李佳意并没有担任任何班级的公开观察员。

他依然更习惯于待在幕后。

但赵琳、林晓晓、吴峰等人,都成为了各自班级的第一批观察员。

周小雨也在林晓晓的鼓励下,加入了一个关注心理健康宣传的子项目,负责绘制宣传海报,她似乎在这方面找到了自信。

机制开始悄然运转。

起初,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

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人开始敢于在小组活动时表达不同意见;班级群里那些带着恶意的“玩笑”渐渐少了;偶尔有同学发生口角,会有观察员尝试着上前劝解,或者事后私下沟通。

李佳意能感觉到一种缓慢而坚定的力量在班级、在年级里滋生。

它不像他上一世习惯的商战那样刀光剑影、立竿见影,却更温暖,更绵长。

陈浩有时也会跟他嘀咕:“哎,佳意,你有没有觉得,咱们班现在气氛好像……挺不错的?上次我不小心撞了学习委员一下,她居然没瞪我,还说没关系。吓我一跳。”

李佳意只是笑笑。

当然,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次,一个隔壁班的男生因为琐事对周小雨说了几句不太尊重的话,声音不大,但恰好被路过的林晓晓听到。

林晓晓没有像以前一样懦弱退缩,也没有激烈对抗,而是走上前,平静而清晰地对那个男生说:“请你为刚才的话向周小雨道歉。这样的玩笑并不有趣。”

那个男生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会有人直接指出来,在周围几个同学的目光注视下,他脸上挂不住,嘟囔了几句,但还是不情不愿地道了歉。

事后,周小雨眼睛红红地找到林晓晓和李佳意(李佳意当时正好在场),又是后怕又是感激。林晓晓握着她的手,轻声说:“小雨,你看,我们可以靠自己站出来。一次不行就两次,总会有效果的。”

李佳意在一旁看着,心中触动。

林晓晓真的不一样了。难道是受我重来的影响吗。

她不再是需要他小心翼翼护在身后的幼苗,而是已经能够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小树。

期中考试前,德育处王老师找到项目小组,肯定了试点阶段的初步成效,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宣传他们的“校园朋辈互助体系”,希望他们能在期末前准备一次面向全校班委和学生会干部的分享会。

消息传来,小组成员都很兴奋。

这代表着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分享会的筹备提上日程。

主要由赵琳和吴峰负责主讲,林晓晓和孙婷婷负责准备案例分享,李佳意则负责幕后支持,帮助梳理讲稿逻辑和应对可能的提问。

分享会前一天,李佳意和林晓晓最后一次核对讲稿和演示文稿,忙到很晚。离开空无一人的教学楼时,夜空已是星斗满天。

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吹动着地上的落叶。

“有点紧张。”林晓晓抱着资料,仰头看着星空,呼出一口白气。

“准备得很充分了。”李佳意走在她身边,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晓晓转过头看他,路灯昏黄的光线在她眼中跳跃:“李佳意,如果没有你一开始……还有后来的那些建议,我们可能走不到这一步。”

李佳意停下脚步,也从口袋里摸出那枚硬币。

冰凉的金属在指尖翻转,反射着细碎的星光。

“是你们自己走到了这一步。”他抬起头,看向远处教学楼模糊的轮廓,“我最多……只是推了一把。”

林晓晓笑了笑,没有反驳。她看着李佳意手中翻转的硬币,忽然问:“你好像很喜欢玩这枚硬币?”

李佳意动作一顿,将硬币握在手心。有些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关乎计算,关乎权衡,也关乎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掌控感。但他现在觉得,或许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像抛硬币那样,非此即彼。

“习惯而已。”他轻描淡写地说,将硬币收回口袋。

两人继续并肩走在寂静的校园小径上。前方,宿舍楼的灯火温暖而明亮。

“明天,加油。”走到分岔路口,李佳意说。

“嗯!”林晓晓重重点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你也……谢谢。”

她转身走向女生宿舍,步伐轻快而坚定。

李佳意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灯火阑珊处,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才转身离开。

口袋里的硬币安静地躺着,不再冰冷。

他抬头望了望星空,深秋的夜空高远而清澈。

他知道,这场始于阴影的守护,已经真正破土而出,在阳光下开出了第一朵微弱却顽强的花。

而他的重生之路,似乎也因此,有了不同于前的、更温暖的意义。

前方的路还很长,校园也远非净土,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但至少,他们点亮了一盏灯,并且,这盏灯正在被传递下去。

分享会定在周五下午的学校大礼堂。

当李佳意跟随项目组成员走进后台时,能清晰地听到前面传来的嗡嗡人声。

这次分享会吸引了全校各班班委、学生会成员以及不少感兴趣的同学,座位几乎满了。

赵琳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颈挂式麦克风,看向吴峰和林晓晓:“准备好了吗?”

吴峰推了推眼镜,面无表情地点点头,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做最后的检查。

林晓晓则整理了一下额前的碎发,眼神里虽有紧张,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坚定。她今天穿了一件干净的白色衬衫,显得格外精神。

李佳意站在幕布旁的阴影里,对赵琳做了个“OK”的手势。

他负责控场和应对突发技术问题,以及……留意台下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状况。

这是他的习惯,总习惯性地留一份心眼看顾全局。

主持人简短开场后,赵琳率先走上台。

她落落大方,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项目发起的初衷、上学期末的契机,以及整个“校园朋辈互助体系”的框架设计。

她着重强调了体系的“辅助性”和“支持性”,弱化了可能引人反感的“监督”色彩。

“……我们不是要取代老师的管理,也不是要扮演审判官的角色。

我们只是想成为同学们身边多一双眼睛,多一对耳朵,多一颗愿意倾听和提供帮助的心。

我们希望,当任何一位同学感到不适、委屈或不安时,他知道,身边有可以信任的同伴,有可以寻求支持的渠道。”

赵琳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礼堂,清晰而有力。

台下很安静,不少学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接着是吴峰,他展示了匿名提交信息的页面后台(已做脱敏处理),用数据说明了试点期间收集到的案例类型分布,大部分是人际交往困惑、轻微的语言冲突等,真正需要立即上报老师的严重事件占比很小。

他用冷静的语调论证了机制的有效性和低风险性。

“数据表明,早期发现和温和干预,能有效避免大部分矛盾的升级。

我们的体系,更像是一个‘情绪减压阀’和‘问题过滤器’。”

轮到林晓晓了。

她走到台前,灯光打在她身上,能看出她握着话筒的手微微用力,但她的声音很稳。

“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她没有看稿子,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女孩,她曾经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怕说错被嘲笑。后来,她的组员,也是我们的一位观察员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在每次讨论时,都会自然地看向她,问一句‘你觉得呢?’,给她创造开口的机会。慢慢地,那个女孩敢说话了,也愿意表达了。”

台下有细微的赞同声。

这并非个例。

“第二个故事,”

林晓晓顿了顿,声音更沉静了些

“是关于一种‘看不见的伤’。可能是一次故意的忽视,一个带着恶意的绰号,或者是一些被曲解和传播的谣言。这些伤害,没有淤青,没有伤口,但同样让人痛苦,甚至更孤独。因为我们往往无法指着它说:‘看,我受伤了。’”

礼堂里更加安静了。

许多学生,包括一些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的,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甚至感同身受的神情。

隐性霸凌,远比直接的冲突更普遍,也更难言说。

“我们的观察员,会学习识别这些‘看不见的伤’,”林晓晓继续道,“我们的体系,希望能为承受这些伤口的同学,提供一个可以被看见、被倾听的机会。也许我们无法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有时候,仅仅是被理解、被支持,就能带来巨大的力量。”

她的分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为真实和共情,打动了很多人。

李佳意在幕后看着,能感觉到她话语里那份源自亲身经历的力量。她真的成长了。

分享会最后的提问环节,起初有些冷场。

直到一个高年级的男生,带着几分不以为然的语气举手问道:“想法听起来不错。但你们怎么保证观察员不会滥用‘权力’?或者,怎么防止有人利用这个机制恶意举报?”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直指核心。

赵琳和吴峰都微微蹙眉,准备回答。

就在这时,李佳意注意到台下靠近走廊的位置,一个身影忽然站了起来,抢在赵琳之前,拿过了旁边传递过来的移动麦克风。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