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朕的大汉,容不得巫蛊》的主角是刘据,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作者“暴走术士”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目前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朕的大汉,容不得巫蛊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五、市井惊鸿,盐策初定
宣室殿内的那场问答,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层层荡开,却诡异地没有掀起预想中的惊涛骇浪。汉武帝没有再召见,也没有进一步的指示,仿佛那日的考较只是兴之所至的一次寻常问话。但刘据深知,在这未央宫深处,沉默往往比雷霆更令人不安。那双深邃如寒潭的帝王之眼,必定在暗中更密切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依旧“抱病”,深居简出,但不再仅仅局限于消化记忆。他开始有目的地通过太子舍人、洗马等东宫属官,搜集一些关于各地物产、商贸、税收的简报,尤其关注蜀郡、江东等地的情况。动作不大,甚至有些琐碎,混杂在太子关心民生的日常事务中,并不十分起眼。他知道,在拥有足够力量前,藏拙与积累同样重要。
同时,他也开始留意桑弘羊其人与他的政策网络。这位精于心算的财政大臣,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蜘蛛,正在帝国的版图上编织一张名为“国家专营”的大网,盐铁、均输、平准、算缗……这张网为武帝的战争机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却也紧紧勒住了民间经济的咽喉,怨气在无声积聚。直接挑战这张网是愚蠢的,但或许…可以在网的边缘,尝试编织一些新的丝线?
这一日,午后闷热,蝉鸣聒噪。刘据感到一阵莫名的气闷,寝殿内沉香的气息也仿佛变得滞重。他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走出这四方宫墙,亲眼看看真实的长安,呼吸一下市井的空气。
“备车,孤要出宫走走。”他吩咐道。
内侍面露难色:“殿下,您的身子…”
“无妨,只在近处转转,微服。”刘据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他换上了一身寻常士子穿的青色深衣,摒弃了繁复的仪仗,只带了两个同样换上便服、身手矫健的侍卫,乘着一辆不起眼的黑漆马车,从宫城的侧门悄无声息地驶了出去。
马车辘辘,驶出巍峨的宫墙阴影,融入长安城喧闹的人流。霎时间,声浪、气味、色彩,如同潮水般扑面而来,与宫中肃穆典雅的氛围截然不同。宽阔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旗幡招展,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轱辘声、孩童的嬉闹声、酒肆里传出的猜拳行令声……交织成一幅活色生生、烟火气十足的盛世画卷。
刘据撩开车帘一角,好奇地打量着这座闻名遐迩的汉家都城。这就是他所在的时代,活生生的,充满粗糙生命力的时代。他看到牵着骆驼、高鼻深目的胡商;看到身着粗布短褐、扛着货物的力夫;看到摇着扇子、在店铺前驻足挑选的士人;也看到墙角蜷缩着的、面露菜色的乞丐……
繁荣与贫困,奢华与挣扎,如此鲜明而又诡异地共存着。
马车行至西市附近,人流愈发拥挤,车速慢了下来。刘据索性下了车,让侍卫远远跟着,自己信步闲逛。他感受着脚下坚实的土地,呼吸着混杂了尘土、食物香气和牲畜味道的空气,一种奇异的真实感涌上心头。他不再仅仅是记忆的继承者,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真正踏入了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正行走间,前方一阵骚动引起了她的注意。只见一个卖绢帛的摊子前,围拢了几个人。摊主是个面带愁苦的中年人,正对着一个穿着市掾(市场管理员)服饰的小吏点头哈腰。
“官爷,不是小人不交,实在是近来生意清淡,这‘市租’又涨了三成,小人…小人一时周转不开啊…”摊主苦苦哀求。
那小吏却一脸不耐烦,一把推开摊主,就要动手搬摊子上的绢帛:“少废话!官府定下的章程,岂容你拖欠?拿不出钱,就拿货抵!”
摊主急得快要哭出来,周围有人面露同情,却无人敢上前阻拦。
刘据眉头微蹙。算缗、告缗令下,商贾日子确实艰难,层层加码、胥吏刁难更是常态。他正犹豫是否要管这闲事,毕竟他此刻是“微服”,不宜暴露身份。
就在此时,一道清脆又带着几分蛮横的女声响起:
“住手!光天化日,强抢民物,还有没有王法了!”
人群分开,一个身影闯了进来。那是一个看起来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一身火红色的劲装,并非常见的曲裾深衣,而是更利于活动的胡服式样,头发也未仔细梳成发髻,只是用一根金环高高束成一束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她眉眼明丽,带着一股寻常闺秀没有的英气与张扬,此刻正双手叉腰,怒视着那小吏,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刘据微微一怔。这少女的装扮和气度,绝非普通人家。
那小吏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弄得一愣,待看清是个年纪不大的小娘子,顿时恼羞成怒:“哪里来的野丫头,也敢管官府的差事?滚开!”
“官府的差事就是欺压良善?”红衣少女毫不示弱,上前一步,指着那小吏的鼻子,“我方才听得清楚,市租莫名上涨三成,可有明文告示?你张口就要搬人货物,可有上官批文?若无,便是你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她言辞犀利,句句切中要害,显然并非不谙世事的深闺少女。
小吏被她问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周围人群也开始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他眼见下不来台,恼羞成怒之下,竟伸手向那少女推去:“臭丫头,找打!”
“小心!”刘据下意识出声提醒。
却见那红衣少女反应极快,侧身轻松避开小吏的手,脚下看似随意地一勾一带,那小吏下盘不稳,“哎哟”一声,竟被她直接摔了个四脚朝天,狼狈不堪。
“噗——”周围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刘据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这少女,竟然会武?而且身手颇为利落。
那少女拍了拍手,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着地上龇牙咧嘴的小吏哼道:“再敢欺压百姓,见你一次摔你一次!” 说完,她从腰间摸出一小串五铢钱,丢给那惊魂未定的摊主:“他的市租,我替他交了!赶紧收摊走吧!”
摊主千恩万谢,连忙收拾东西。
红衣少女这才转过身,目光恰好与站在不远处的刘据(肖健)对上。她见刘据衣着不俗,气度沉静,刚才又出言提醒,便对他展颜一笑,那笑容明媚张扬,如同正午的阳光,毫无闺阁女子的扭捏:“喂,书生,刚才谢啦!”
刘据被她这声“书生”叫得有些莞尔,也微微一笑:“姑娘路见不平,身手不凡,令人佩服。”
“小事一桩!”少女浑不在意地摆摆手,好奇地打量着他,“看你样子,不像常来这西市的人,迷路了?”
“随处走走。”刘据含糊道,心中却在快速思索这少女的身份。姓霍?李?还是…苏?记忆中,李广的女儿李嘉欣似乎习武,但气质未必如此跳脱张扬。而原设定中,似乎有一位首富苏南之女,性格胆大调皮…
他正思忖间,那少女却像是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事情,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带着点狡黠问道:“喂,书生,看你像个有见识的。我问你,你可知道,这长安城里,哪里的盐最好,又最便宜?”
盐?刘据心中一动。这少女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盐铁官营,各地盐价皆有定数,何来最好最便宜之说?”
“嘁,官营的盐,又贵又涩,好多还掺了沙子!”少女撇撇嘴,一脸不屑,“我听说啊,有些…嗯,有些地方,能弄到品质极好的青盐,价格还比官盐低上一成呢!”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带着一种分享秘密似的兴奋。
私盐!刘据立刻明白了。官盐垄断,质次价高,私盐贩卖自然禁而不绝。这少女竟然知道这个,而且似乎毫不在意地说了出来?她到底是什么人?
他心中疑窦丛生,面上却依旧平静:“姑娘说笑了,私贩官盐,乃是重罪。”
“怕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嘛!”少女嘻嘻一笑,浑不放在心上,“我看你顺眼,才跟你说这个。要是你想买好盐,我可以告诉你门路哦!”她说完,也不等刘据回应,像是完成了某种恶作剧,心情大好,对他挥了挥手,“走啦,书生!有缘再见!”
话音未落,那团红色的身影已经像一阵风似的,钻入人群,几个起落便消失不见,只留下淡淡的、如同阳光般的明媚气息。
刘据站在原地,望着她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
私盐…品质更好,价格更低…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官营体系存在巨大的效率问题和腐败空间!也意味着,民间存在着强大的、未被纳入监管的经济活力。
他之前向汉武帝提出的“改良推恩令”,其中涉及盐利部分,只是模糊地提到“入股”。而此刻,这红衣少女无意间透露的信息,仿佛在他脑海中划过一道亮光。
或许…他可以从“盐”入手?不是直接挑战官营,而是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比如,在某个试点区域,尝试引入“竞标”或“特许经营”制度,允许经过审核的、有实力的民间资本(甚至包括折价的诸侯王资本),在朝廷严格监管下,参与特定盐场的管理和运输,朝廷收取固定的“盐税”和“分红”,并严格把控质量标准?这既能引入竞争,提升效率和品质,抑制私盐,又能扩大税基,还能实践他“利益捆绑”的思路…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虽然具体细节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操作性和诱惑力的方向。
“殿下,该回去了。”侍卫上前,低声提醒。
刘据收回目光,点了点头。这次微服出行,收获远超预期。不仅亲眼看到了市井百态,遇到了一个神秘而有趣的红衣少女,更重要的是,一个关于“盐策”的初步构想,开始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他转身,走向停在一旁的马车。长安城喧嚣的市井之声渐渐被抛在身后,但他的内心,却比来时更加汹涌澎湃。
未央宫的政治博弈,市井巷陌的经济活力,还有那惊鸿一瞥的明媚少女…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必须面对也必须利用的复杂棋局。
马车驶向森严的宫墙,而他的思绪,却已飘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