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文君
扫文推文 拯救书荒

第2章

经李肃劝说,吕布杀害丁原归顺董卓,认其为义父,受封温侯。

有了吕布保护,董卓重提废立之事,遭袁绍强烈反对。

董卓勃然大怒,欲处死袁绍。

李儒劝阻道:”主公,大业未成,不可妄动杀机。袁氏家族四代位居三公要职,诛杀袁绍恐有损主公大计。”

最终袁绍怒而出走,为安抚其心,董卓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随后董卓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年号初平。

董卓自封相国,权倾朝野。

一日,董卓询问:”文优,如今我能否高枕无忧了?”

李儒答道:”主公的危机尚未解除。”

“有何危机?”董卓追问。

李儒分析道:”主公刚行废立之事,朝局未稳,新帝缺乏威信,众多大臣对主公心怀芥蒂。”

“应如何应对?”董卓再问。

李儒献策:”继续清除宦官势力,开放言论,招揽曾受党锢之祸的士人,以此笼络人心。”

“尤其要设法延请名士蔡邕出仕,凭借他的声望震慑士林。唯有蔡邕这等德高望重之人为主公效力,才能让天下认可新君。”

“同时将主公兵马逐步调入洛阳,以正当方式掌控周边关隘。如此方能挟天子号令诸侯,确保无虞。”

董卓依计行事,很快稳固权位。

世人见此情形,无不感叹李儒谋略之高。这位智者通过精心布局,竟让出身寒微的武夫董卓在洛阳朝廷站稳脚跟。

“这恐怕是最早成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看来顶尖谋士的见解总是相通。”

“这位李儒先生才华横溢,为何要助纣为虐,帮董卓祸乱天下呢?”众人议论不已。

此时洛阳丞相府内,董卓正感慨道:”没有文优为我筹谋,我怎能有今日成就。”

李儒含笑回应:”为谋士者,为主公分忧本是分内之事。不过…”他忽然眉头微蹙。

“文优有话不妨直说。”董卓道。

李儒叹道:”主公,世人耳闻与目睹终究是两回事。”

董卓立即会意:”你是指弘农王刘辩之事?”

李儒点头:”废立新君本无不妥,但刘辩毕竟是曾经的九五之尊,岂能善终?我原想待主公大业稳固后再处理此事。未料突发谋士榜一事。若世人目睹刘辩母子遇害,必会激起公愤。此事必须尽快解决。”

董卓不以为然:”我乃大汉丞相,何惧之有?”

李儒劝谏:”当年王莽权势更胜主公,因弑君终遭覆灭。作为谋士,我岂能让主公重蹈覆辙?”

董卓追问:”那文优有何良策?”

李儒正色道:”待刘辩之事败露,主公可将所有罪责推于我身,当众将我处决。唯有如此方能平息众怒,稳固主公之位。”

“不可!”董卓断然拒绝:”你是我心腹,岂能加害?况且诸侯虎视眈眈,若无你相助,我该如何应对?”

(假若智囊榜未曾现世,董卓或许已对李儒渐生轻慢之心。

及至谋士榜公布,见识了榜上能人的本事,董卓怎舍得让身旁这位名列第九的谋臣遭遇不测。

更叫他心生忐忑的是,至今他仍不知未来自己的去向,是生是死。

倘若当真性命不保,他还需倚仗李儒来扭转危局。

李儒含笑拱手:”主公不必忧虑,非是杀我,乃是杀李儒。”

董卓一时怔然:”文优此言何解?”

李儒取出一副早已备妥的面具戴好,正色施礼:”自今日始,在下便是李优。”

“李优?”

见李儒这般举动,董卓愈发困惑。

李儒从容道:”其实自鸩杀刘辩那日起,便知迟早会有这一日。

早已暗中物色了替身,一个与我有七八分相像之人。

斩其首级,以平众怒。

而我改头换面,继续侍奉主公。

此计虽未必瞒得过榜上那些聪明人,

但只要瞒过天下百姓便足矣。”

“妙极!当真妙计!”

董卓闻言喜形于色。

恰在此时,楚云的声音再度传来。

“重用蔡邕交结士人,使董卓根基更为稳固。

为绝后患,李儒率甲士数十,携鸠酒白绫入宫觐见刘辩。”

只见画影中,李儒踏进弘农王寝殿,将毒樽递向刘辩。

刘辩凝视酒盏:”此为何物?”

李儒漠然作答:”此乃寿酒,特献弘农王。”

何太后厉声道:”既是寿酒,汝可先饮一杯。”

李儒骤然大怒:”莫非不愿饮此寿酒?”

随即示意武士呈上盛着白绫的托盘,冷声道:”若不饮此酒,便请择此二物之一。”

刘辩的妃子唐氏跪地哀求:”妾身愿代陛下饮此酒,求阁下放过他们母子性命。”

李儒厉声呵斥:”汝是何人?也配代弘农王赴死?”

他手持毒盏,冷然道:”何不先饮此觞?”

何后戟指怒斥:”庸才何进,开门揖盗,致有今日之祸!”

李儒厉声催促:”速饮!休误时辰。”

少帝悲泣:”容我与母后诀别。”

转身执手,涕泗滂沱,怆然吟道:”乾坤倾覆日月颠,弃龙衮兮守荒藩。权臣迫命旦夕间,大势已去泪空涟!”

唐妃亦和:”皇天崩兮后土裂,金枝玉叶命如屑。幽冥永隔从此别,孤魂茕茕心如啮!”

三人抱头痛哭,观者恻然。

李儒暴喝:”迁延时分,莫非待援?”

何后厉咒:”董贼戕害天家,必遭雷殛!尔等为虎作伥,定当族诛!”

武士奉命,以素帛绞杀二妇,迫少帝饮鸩。

见此惨状,九州震怒:

“毒士手段,惨绝人寰!”

“弑君之罪,天地共诛!”

“此乃国殇,董贼当灭!”

民间怨气蒸腾,讨董呼声四起。闻者见帝妃悲歌,无不掩泣。

洛阳宫阙内,刘协目眦尽裂:”皇兄之仇,必以血偿!重光汉室,诛此 ** !”

陈留城中,曹操抚掌而笑:”昔闻其事,今睹其状。李儒弑君,民怨鼎沸。百万雄师,难抗天心。当檄召诸侯,共襄义举!”

时机未到

陈留军中,曹操刚拿起佩剑又缓缓放下。案几上的讨董檄文被砚台压住一角,在风中微微颤动。

他望向窗外,似乎看见陈宫正与兖州世族在暗处谋划。这些人的影子在烛火映照下,如同蛰伏的猛兽。

“时机未至啊。”指尖叩击青玉镇纸,”至少要等到董昭或程昱前来…”

洛阳相府内,李儒将竹简轻轻合拢:”主公,百姓的怒火尚未达到顶峰。”

董卓抚摸着腰间玉带,忽然听见府外传来石块砸门的声音。他眼角跳了跳,抓起案上铜镜照了照自己肥胖的面容。

“杖责之时,记得避开本相的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镜面裂纹,”让太医准备的伤药可备妥了?”

天幕突然亮起,楚云的声音惊飞檐下雀鸟。画面中李儒的瞳孔在阴影处微微收缩:”曹操府中….”

驿道烟尘里,数骑探马狂奔回城。铜铃声中混杂着”逆贼曹操”的呼喊。董卓的佩刀在刀鞘中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李儒拾起掉落在地的诏书,袖口沾染了未干的墨迹:”同谋者一个都不许放过。”他的声音像钝刀划过竹简。

“无论曹操日后如何,仅此一事便足以令人敬服。”

“真是惊险,曹操险些无法脱身!”

一时间,曹操声名更盛。

东武阳,陈宫凝视画面,眉宇紧锁。

此前百姓对曹操刺董之事印象模糊,若无外因,其名声本会随时间消褪。

如今金榜将刺董始末重现,再度为曹操扬名。

先前谋士榜揭露的曹操过失,恐怕会被这次声名大噪所掩盖。

这对他驱曹之计大为不利。

陈留,曹操朗声笑道:“此乃谋士榜迄今予我最大之利。”

画面终止,楚云再度开口。

“初平二年,诸侯联军伐董。李儒为防袁隗与袁绍里应外合,劝董卓诛杀太尉袁隗。”

“董卓纳谏斩袁隗,遣人将其首级送至联军。袁绍见之,当场呕血。”

“董卓兵败后,李儒献策迁都。”

画面中,李儒进言:“温侯新败,军心涣散,此时迎战徒耗兵力。”

“不如退守洛阳,迁都长安。”

董卓迟疑:“擅迁都城,恐百官阻挠。”

李儒从容应答:“属下已命人在洛阳散布童谣:『西头一汉,东头一汉。鹿奔长安,可避劫难。』”

“西头汉指高祖建都长安,传十二帝;东头汉谓光武定鼎洛阳,亦传十二帝。”

“迁都长安,正是应天顺时。”

董卓拍案:“依卿之策!”

遂强迁天子百官、黎民百姓西行。

李儒续道:“今军粮短缺,洛阳富户众多,可籍没其资财。”

“袁氏余孽,当尽诛之,没收全部家产。”

洛阳皇陵藏宝无数,尽可掘取珍宝充作军资。

董卓采纳此策,遣兵拘拿城中富户数千,以谋逆罪名诛杀殆尽,抄没家产不计其数。又令士卒发掘历代皇陵,将陪葬金玉尽数掠取。

李儒复献火攻之计:”若 ** 焚毁民宅宫室,既可阻联军追击,彼救火时更可折其兵力。另将袁隗宗亲暴尸城门,袁绍见之必心智大乱。”董卓遂令焚毁洛阳,悬袁氏族人首级于城楼。

诸侯联军抵洛阳时,唯孙坚率部救火。袁绍兄弟见族人头颅,悲愤间竟放弃追击。盟军既无战意,唯有曹操独率部众西进。

天下人既痛恨李儒焚毁帝都,又忌惮其毒计瓦解百万联军——十八路诸侯竟被数语分化,仅余曹操孤军追敌。陈留城中,曹操凝视竹简自语:”讨董之役恐生变数。”此刻洛阳相府内,董卓正暴怒拍案:”乱臣贼子安敢谋反!”

“之前的防御仍显不足,必须在洛阳周边要塞增派兵力。”

董卓眉头紧锁:”文优,既然已知晓未来走向,那些诸侯应当不会联合来攻了吧?”

李儒沉声道:”不,他们必定会来,攻势可能比天机演绎的更为猛烈。”

“此话怎讲?”

董卓面露疑惑。

李儒解释道:”天机显示的纷争中,诸侯们仅为击败主公而来。

从天命画卷可见,诸多诸侯并未全力以赴。

这才让我们得以分化瓦解。

但如今,各方诸侯从天机谋士的推演中,都窥见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益处。

此番联盟,他们不再只为击败主公,而是要争夺天子,号令天下。

如此形势,诸侯们必将倾巢而出,不复当初散沙之态。”

“这该如何应对?”

董卓闻言略显慌乱。

李儒正欲献策,忽闻天机再临,遂道:”主公且观完天机再议对策。”

“善!”

董卓颔首,仰观天象。

此刻楚云的声音响彻云霄:

“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皆屯兵洛阳城外庆功,无人愿与董卓交锋。

独曹操率部追击至长安。

同一时刻,董卓大军抵达荥阳,太守徐荣出城相迎。”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