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文君
扫文推文 拯救书荒

第2章

一、“借刀杀人”计谋概述

(一)《孙子兵法》中“借刀杀人”的出处与含义

“借刀杀人”虽未直接出自《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原文,但它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且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调以智谋取胜,避免直接的武力冲突,“借刀杀人”正是这种智谋思想的体现。该计谋指的是自己不出面,借助别人的手去铲除异己或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利用矛盾、制造矛盾来巧妙地实现战略目标,减少自身的损失和风险。

(二)“借刀杀人”计谋的核心要点

此计谋的核心在于善于发现并利用第三方与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巧妙地引导或推动第三方去攻击目标,从而达成自己的意图。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方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所在,进行精心的谋划和布局,使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同时,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被他人察觉,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反弹和风险。

二、“借刀杀人”的历史故事

(一)春秋时期郑桓公灭郐国

春秋初期,郑桓公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盯上了郐国。郑桓公首先详细了解了郐国的文臣武将情况,列出了一份名单,声称要把郐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并为他们在郑国建造了祭庙。然后,郑桓公在城外设坛,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这份名单埋在坛下,杀鸡宰猪,盟誓永远相好。郐国国君得知后,以为这些大臣都要背叛他,一怒之下,将名单上的人全部杀了。郑桓公见郐国失去了这些重要的人才,便趁机出兵,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郐国。郑桓公巧妙地利用郐国国君的猜疑心理,借他的刀除掉了郐国的栋梁之臣,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曹操借刀杀祢衡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才华横溢但性格刚直傲慢。曹操想招揽祢衡,可祢衡却看不起曹操,还多次当众羞辱他。曹操很生气,但又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于是,曹操便将祢衡推荐给了刘表。祢衡到了刘表那里,依旧我行我素,得罪了刘表。刘表也不想担杀名士的罪名,又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里。祢衡在黄祖处还是不知收敛,最终被黄祖所杀。曹操通过这种方式,借刘表、黄祖之手除掉了祢衡,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避免了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三)皇太极借崇祯帝之手杀袁崇焕

明朝末年,袁崇焕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多次击败后金(清)的军队,是后金的劲敌。皇太极深知袁崇焕不除,后金难以入关。于是,他利用崇祯帝多疑的性格,实施了反间计。皇太极故意让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后金将领的“密谈”,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要里应外合。然后,又故意放走了这个太监。太监回到北京后,将听到的内容报告给了崇祯帝。崇祯帝信以为真,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皇太极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袁崇焕,为后金的发展扫除了重大障碍。

三、“借刀杀人”计谋在现代商业中的运用

(一)利用竞争对手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观察竞争对手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和三星是两大巨头。曾经有一家新兴的智能手机企业,发现苹果和三星在专利方面存在一些纠纷。该企业通过发布一些关于苹果和三星专利纠纷的分析报告和评论文章,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苹果和三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应对彼此的专利诉讼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该新兴企业的关注和竞争压力。该新兴企业则趁机推出了具有特色的产品,迅速占领了一部分中低端市场。

(二)借助行业协会或监管机构的力量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借助行业协会或监管机构的力量来打击竞争对手。比如,某家食品企业发现竞争对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它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并向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会对该竞争对手进行调查和处理。如果情况属实,竞争对手可能会面临罚款、整改甚至停产等处罚,而举报的企业则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声誉和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规范的完善,让不符合标准的竞争对手受到约束。

(三)利用媒体舆论的影响力

媒体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企业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例如,一家化妆品企业发现竞争对手的产品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该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和证据。然后,与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曝光竞争对手的虚假宣传行为。媒体的报道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警惕,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会受到严重损害,市场销量也会下降。而曝光问题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强调自身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

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战略,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和力量来打击竞争对手。比如,一家软件企业与一家硬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软件企业发现另一家竞争对手的软件与某些硬件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协商,硬件企业在其产品宣传和销售过程中,强调与自己合作的软件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好的兼容性,而对竞争对手的软件提出质疑。这样,通过硬件企业的宣传和推广,软件企业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削弱,软件企业则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四、运用“借刀杀人”计谋的注意事项

(一)合法性原则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一切商业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在运用“借刀杀人”计谋时,不能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比如,不能通过贿赂监管机构人员来打击竞争对手,也不能制造虚假证据来诬陷竞争对手。一旦违反法律法规,企业不仅会面临法律制裁,还会严重损害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得不偿失。

(二)道德底线

企业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然商业竞争是激烈的,但应该通过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例如,不能通过恶意造谣、诋毁竞争对手来获取利益。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会引起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反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控制

运用“借刀杀人”计谋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在利用第三方力量时,可能会出现第三方不受控制的情况。就像曹操借刀杀祢衡,虽然达到了除掉祢衡的目的,但也引起了一些文人的不满。企业在实施计谋前,要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要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策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四)把握时机和尺度

时机和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企业要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计谋,过早或过晚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且没有明显漏洞时,盲目运用计谋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击。同时,在推动第三方行动时,要把握好尺度,避免局势失控,导致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五、结论

“借刀杀人”作为一种古老的计谋,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在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运用案例。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借鉴这一计谋的思想,通过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在不直接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下,达到打击对手、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然而,企业在运用这一计谋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做好风险控制,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商业竞争不仅仅是智谋的较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