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文君
扫文推文 拯救书荒

第4章

第二天上午,第七十四军团级以上军官作战总结会议在军部掩体召开。掩体比之前扩大了一些,用粗大的圆木进行了加固,但气氛依旧凝重。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汗水和泥土混合的气味。军官们围坐在一张用弹药箱拼凑起来的长桌旁,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连日激战留下的疲惫,但眼神大多锐利,透着一股死里逃生的悍勇。

俞济时坐在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看到58师副师长何凌霄眼角新增的一道伤疤,看到51师参谋长刘启雄深陷的眼窝,看到各旅长、团长们军装上未能洗净的血污和破洞。这些都是他的骨干,是这支军队的脊梁。

“诸位,”俞济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过去几天,我们第七十四军,打得很苦,也打得很好!我们顶住了鬼子第三师团片野联队的疯狂进攻,挫败了其突破我防线的企图,予敌重大杀伤!我代表军部,感谢各位的英勇奋战,也向所有牺牲的弟兄,表示哀悼!”

他停顿了一下,让肃穆的气氛在掩体内弥漫。然后话锋一转:“但是,仗还在打,鬼子不会给我们太多喘息的时间。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不是为了表功,是为了活命,为了能更好地杀鬼子!我们要总结这几天战斗的经验,找到我们的长处,更要找到我们的短处,找到我们那些用弟兄们鲜血换来的教训!”

他示意参谋长陈式正开始。陈式正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大幅地图前,用木棍指着几个关键区域,开始复盘这几天的战斗。

“首先,是工事问题。”陈式正说道,“军座之前强调的加深交通壕、加固机枪掩体、设置防炮洞,在实战中证明是有效的。348团二营在李家塘方向的阵地,因为严格按照新标准构筑了工事,在承受鬼子同等强度炮击时,伤亡比例比相邻沿用老方法构筑工事的部队降低了近两成。”

这个具体的数据,让在场的军官们精神一振,纷纷低声议论起来。降低两成伤亡,这意味着能多活下来多少弟兄!

“但是!”陈式正语气加重,“我们也发现,部分部队执行不到位,工事构筑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有的交通壕深度不够,有的掩体顶盖太薄,还有的为了图省事,把机枪阵地设在了过于突出的位置,很容易被鬼子直瞄火力敲掉。这些,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

被点到的几个团长脸色有些难看,但都默默低下了头。事实胜于雄辩。

“其次,是火力运用。”陈式正继续道,“集中使用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效果显著。冷枪组虽然战果不算太多,但对鬼子军官和技术兵种的威慑作用开始显现。问题在于,我们的步炮协同还很生疏。炮兵观测和前沿步兵的联络不畅,炮火支援往往滞后,或者覆盖区域不够精准,甚至出现过误伤的情况。”

炮兵团长李向荣脸上露出惭愧之色。步炮协同是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标志,但对于严重缺乏通讯设备和训练时间的第七十四军来说,这确实是个难题。

“第三,是战术配合。”陈式正的目光扫过众人,“连排级别的战术动作依然呆板。防炮时一窝蜂躲,反击时一窝蜂冲。班组内部的火力掩护与运动脱节,手榴弹投掷后不能及时跟进突入。面对鬼子小股部队的渗透和侧翼骚扰,反应迟钝。”

这些问题的指出,让军官们陷入了沉思。这些都是基层指挥和士兵训练的问题,非一日之寒。

俞济时接过话头:“陈参谋长总结得很到位。问题摆在这里,怎么办?等死吗?当然不!”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从今天起,各部队必须严格执行新的工事构筑规范!军部工兵营会派出指导小组,分赴各团,协助和监督工事构筑。我再强调一遍,工事是保命的根本,谁在这上面打折扣,就是拿弟兄们的性命当儿戏,我俞济时第一个饶不了他!”

他的目光如同实质,扫过那几个之前工事构筑不力的团长,那几人顿时感到一股压力,连忙挺直了身体。

“关于火力运用和步炮协同。”俞济时看向李向荣和王继明,“李团长,王营长,你们两家要紧密配合。军部决定,给每个主力步兵团配备两部额外的野战电话,并抽调部分通讯兵,加强到营一级,专门负责与炮兵观测哨的联络。同时,制定简单的炮火请求和指示流程,下发到连排长手里,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呼叫炮火支援!精度不够,就用密度弥补!关键时刻,哪怕只有几发炮弹及时落到鬼子冲锋队形里,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是!军座!”李向荣和王继明齐声应道。

“至于战术配合,”俞济时的目光落在张铁柱身上,“张营长,你的警卫营,从今天起,除了担负警卫任务,还要多一项工作——作为全军的战术示范分队。把你挑选冷枪手、组织小部队渗透敌后的经验,还有我们之前强调的那些班组战术动作,编成简单的操典,派人到各团去示范,去教!各团也要抽调战斗骨干,组织短期轮训,哪怕只有半天时间,也要把最基本的防炮、跃进、射击、投弹、拼刺动作给我练熟!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我要看到实效!”

“明白!军座!保证完成任务!”张铁柱唰地站起来,声音洪亮。这个任务,让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充满了干劲。

“另外,”俞济时再次看向众人,“关于347团赵大河排构筑的那个机枪阵地,工兵营已经完成了测绘和详图绘制。陈参谋长,会后将图纸复制,下发到各营连,作为范例学习参考。我希望看到,在我们七十四军的防线上,出现更多像这样动了脑筋、利用了地形的坚固火力点!对于像赵大河这样肯动脑子、善于总结的基层军官,要大胆提拔使用!”

俞济时的这一系列安排,条理清晰,措施具体,既有严厉的要求,也有实际的支持(如增配电话、派出指导小组),更有树立典型的导向。这让在场的军官们,无论是原本58师的,还是51师的,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年轻的军座,并非只有勇猛,更有着清晰的头脑和强烈的治军意愿。他是在真正地想办法提升整个第七十四军的战斗力。

会议接着讨论了关于组建军直属预备队的具体方案。经过陈式正与51师参谋长刘启雄、58师代表何凌霄的初步商议,提出了一个方案:从51师抽调一个损伤较大的营(约400人),从58师抽调两个连(约300人),再加强军直属警卫营一个连(张铁柱手下,约150人),组成一个约850人的加强营,作为军直属预备队。指挥官人选,俞济时提议由作战勇猛、且对军部命令执行坚决的348团团长陆胜担任,其348团团长职务由副团长代理。

这个方案,考虑了两个师的平衡,抽调的都是伤亡较大、急需休整补充的部队,将其整合起来,既能保持战斗力,又能让原部队有机会重组。让陆胜担任指挥官,既是奖励其之前的英勇,也是因为他熟悉前沿情况。王耀武和何凌霄对此方案均未表示异议,算是初步达成一致。

会议的最后,俞济时通报了一个消息:“诸位,我们连日来的苦战和呼吁,上面终于有了回应。战区长官部批复,将给我们补充两个保安团改编的新兵团,约三千人,以及一批弹药,包括十万发步枪弹,五千枚手榴弹,两百发迫击炮弹。预计三日后抵达。”

这个消息,让原本有些压抑的气氛顿时活跃了一些。虽然保安团改编的新兵战斗力堪忧,但至少是新鲜血液,能缓解兵力枯竭的燃眉之急。弹药补充更是雪中送炭。

“但是,”俞济时泼了点冷水,“这点补充,相对于我们的损失和消耗,依然是杯水车薪。而且,新兵需要整训,才能形成战斗力。我的意见是,这两个新兵团,不打散补充,而是单独编成军直属新兵训练团,由军部直接负责整训。从各部队抽调有经验的老兵和基层军官,担任训练团的班排连长。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让这些新兵蛋子,知道怎么在战场上活下来,怎么杀鬼子!”

这个决定,再次体现了俞济时的思路——集中资源,统一标准,快速形成战斗力。将新兵单独编练,虽然短期内无法充实一线部队,但长远看,更能保证兵员质量。军官们对此大多表示理解。

会议结束后,军官们带着新的任务和一丝微弱的希望,匆匆返回各自的部队。第七十四军这台战争机器,在短暂的喘息和调整后,又开始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工兵营长陈国栋亲自带着几个技术最好的工兵,背着测绘工具和图纸,奔赴各团阵地,检查工事构筑情况,现场指导改进。遇到不符合标准的,毫不客气地要求返工,并记录在案,上报军部。

通讯营长王继明则忙着调配有限的通讯器材和人员,将宝贵的野战电话和通讯兵加强到主要防御方向的营级单位。他和李向荣凑在一起,连夜起草了一份极为简化的步炮协同信号表,主要使用信号旗、哨音和特定颜色的信号弹,来指示炮火覆盖的大致区域和时机。

张铁柱的警卫营更忙了。他挑选了二十多名在冷枪和渗透作战中表现突出的老兵,组成了几个“战术教导小组”,由他亲自带队,分头前往各团。他们不在课堂上讲大道理,而是直接拉到前沿相对安全的二线阵地或者废弃村落,进行实地演示。如何利用弹坑和残垣断壁隐蔽接敌,如何在机枪掩护下交替跃进,如何投掷手榴弹后迅速突入短兵相接……这些用鲜血换来的实战技巧,通过这种最直接的方式,灌输到那些战斗骨干的脑子里。

俞济时也没有闲着。他处理完军部日常事务,批阅各种报告和申请后,大部分时间依然用于巡视。他重点去看各部队工事改进的进度,去看新下发的步炮协同信号是否被理解和掌握,去看张铁柱的教导小组示范效果如何。

在51师151旅302团的阵地上,他看到了团长邱维达。邱维达是员猛将,之前对俞济时那些“细枝末节”的要求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打仗靠的就是一股血勇之气。但几次战斗下来,他亲眼看到严格按照新标准构筑的工事确实能减少伤亡,看到集中使用的机枪火力给鬼子造成的麻烦,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军座!”邱维达见到俞济时,敬礼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您上次说的那个防炮洞要挖成猫耳形,拐角要多,开始我觉得麻烦,现在看,真他娘的有用!前几天鬼子一顿炮砸下来,我团三营躲在那样的洞里,就伤了几个,旁边二营用的老办法,损失了一个多排!”

俞济时点了点头:“有用就好。邱团长,你是老行伍了,经验丰富。但打仗不能光凭经验,也要与时俱进。鬼子的装备比我们好,战术也在变,我们不变,就要吃亏。”

“是!军座教训的是!”邱维达心悦诚服地说道,“我现在是看明白了,跟着军座您,不仅能打硬仗,还能少死人!以后您怎么说,我邱维达就怎么干!”

在58师174旅347团,俞济时特意又去看了那个由排长赵大河构筑的机枪阵地。经过工兵营的指导和一些加固,这个阵地变得更加完善,甚至还挖了一条隐蔽的撤退通道。赵大河本人,因为受到军座表扬和被树为典型,已经被破格提拔为代理连长,负责一段重要防线的指挥。他见到俞济时,激动得脸色通红,汇报起防务来条理清晰,充满了自信。

俞济时勉励了他几句,心中感慨,战火虽然残酷,但确实是最能锻炼人的。只要给予机会和正确的引导,这些年轻的军官就能快速成长起来。

三天时间,在紧张的整训和零星的交火中很快过去。战区承诺补充的两个新兵团和弹药,终于在一个傍晚,由辎重团长孙长胜亲自带人接应,送到了第七十四军防区后方。

俞济时和王耀武、冯圣法等主要军官都去看了。所谓的新兵团,其实就是两个穿着杂乱服装、扛着老套筒甚至大刀长矛的保安团,士兵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茫然和恐惧,队列松垮,毫无军人气质。看着这样一支部队,王耀武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冯圣法也连连摇头。

“军座,这……这能顶什么用?”王耀武忍不住说道。

俞济时看着眼前这群如同难民般的“新兵”,心中也是一沉。他知道国军补充兵员质量差,但没想到差到这种地步。这简直就是送来充数的炮灰。

但他脸上没有露出丝毫失望,反而对孙长胜说道:“孙团长,辛苦你了。立刻安排这批新兵到预定营地驻扎,先让他们吃饱饭,换上统一的军装,检查身体,有病的隔离治疗。”

然后,他转向王耀武和冯圣法,语气坚定地说道:“佐民兄,冯副军长,兵源质量差,这是现实。但既然到了我们七十四军,就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我相信,就算是块废铁,进了我们七十四军这个熔炉,也能百炼成钢!新兵训练团的事情,必须立刻抓紧!”

他当即下令,从各师、旅、团,抽调三百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兵和基层军官,立即到新兵训练团报到,担任各级教官和骨干。同时,命令军需部门,优先保障新兵团的被服和基本伙食。

当天晚上,在临时划定的新兵训练团营地,举行了简单的编成仪式。俞济时亲自到场讲话。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惶恐不安的新兵,用尽量平实的声音说道:

“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被抓壮丁来的,没想过要当兵打仗。我也知道,你们很多人连枪都没摸过,看到鬼子的大炮飞机就害怕。”

他的声音通过一个铁皮喇叭传开,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这很正常!我告诉你们,我刚上战场的时候,也怕!怕死,怕炮声,怕鬼子的刺刀!”

台下的新兵们微微骚动,似乎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威严无比的军长,也会说怕。

“但是!”俞济时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力量,“怕,有用吗?我们怕,鬼子就不打过来了吗?他们占了我们的上海,杀了我们的同胞,还要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种!我们身后,就是我们的父母妻儿,我们的家乡故土!我们无路可退!”

他停顿了一下,让话语中的力量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

“你们来到了第七十四军!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这是一支敢跟鬼子硬碰硬,能让鬼子尸横遍野的部队!在这里,你们会吃很多苦,会流汗,甚至可能会流血牺牲!但是,在这里,你们也能学会怎么在战场上活下来,怎么用你们手里的枪,去杀鬼子,去保护你们想保护的人!”

“我不会骗你们说打仗不危险。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但是,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听从教官的命令,认真训练,掌握杀敌的本领,你们就能比别人活得更久,就能让更多的鬼子死在你们前面!我们第七十四军,不要孬种,但要的是懂得怎么杀鬼子的好汉!你们,想不想当这样的好汉?!”

最后一句,俞济时几乎是吼出来的。

台下沉默了片刻,随即,一些被话语激起了血性的新兵开始零散地回应:“想!”

渐渐地,回应的人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最终汇聚成一片虽然杂乱却带着一丝决绝的声浪:“想!想!想!”

俞济时知道,光靠口号不行,但至少,他在这些新兵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接下来,就是严酷的训练,将这些乌合之众,锤炼成真正的战士。

他任命了一位以治军严厉、经验丰富著称的原51师副团长担任新兵训练团团长,并将军部警卫营副营长调去担任督训官。训练计划被他大幅压缩和强化,侧重于最基本的队列纪律、武器操作、战场隐蔽、土木作业以及拼刺技术。他要求,半个月内,这些新兵必须形成最基本的战斗力,能够补充到一线部队担任辅助守备任务。

就在新兵训练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前沿侦察和友军通报都显示,小鬼子的调动频繁,似乎在酝酿新的大规模进攻。松井石根调集的援兵正在陆续抵达上海,战场态势对国军越发不利。

俞济时站在地图前,知道淞沪会战最残酷的阶段即将到来。他的第七十四军,经过这几天的短暂休整和内部挖潜,如同一条刚刚舔舐完伤口、磨砺了爪牙的饿狼,虽然依旧瘦削,但眼神更加凶狠,獠牙也更加锋利。他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考验,马上就要来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